新闻动态

更多>>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校钱耀鹏教授主持的“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获得“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发布日期:2009-09-04 08:34:41

      据中国文物信息网报道,我校与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合作,由我校文博学院钱耀鹏教授主持发掘的“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获得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考古学会协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临潭陈旗—磨沟墓地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王旗乡磨沟村西北约300米的洮河南岸、磨沟河西岸二级台地上,台地南北宽约500、东西长约1000米,面积近50万平方米。该台地是洮河上游南、北两岸最大的一块台地,其地势南高北低,相对比较平缓,在台地北部南岸、磨沟河西岸,西向东分布着庙底沟二期、仰韶晚期、马家窑、齐家和寺洼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此遗址是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11月为配合九甸峡水库建设工程,对该水库淹没区范围内所涉及的文物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联合对该遗址内的齐家墓地进行发掘,墓地位于台地的东北部较低平的区域,海拔2225米,墓地东西宽约50、南北长约150米,面积近8000平方米,其东部有一条田间灌渠,因年久冲刷加之人为盗掘,墓地东北角约1000平方米被破坏。 此次发掘的面积约2000平方米,清理墓葬352座,其中齐家文化墓葬349座,寺洼文化墓葬3座。             齐家墓葬开口均在③层下,距地表深约80~100厘米,墓葬形制多样,有长方形土坑竖穴、竖穴偏室和瓮罐石棺火葬墓等形制。其中竖穴偏室墓占总墓葬的90%,在竖穴偏室墓中又有多种形制,如单偏室墓、左右双偏室墓或上、下层双偏室墓,竖穴偏室墓除个别不带头龛外大部分有头龛或脚龛,个别头龛和脚龛并存,除此之外少数墓葬还有侧龛。在葬式上也形式多样,有单人和多人葬之分,单人葬有仰身直肢葬、侧身直肢葬和侧身曲肢葬,也有少数二次葬;多人葬一般为多人分次葬,有些墓葬在埋葬制度上有殉人现象,殉人一般置于竖穴土坑墓道的填土中或墓道底部。少数竖穴土坑墓和大部分竖穴偏室在埋葬过程中使用封门板。352座墓葬方向基本一致,均为东南—西北向,方向在300°~320°之间。该墓地墓穴布局清晰,排列整齐,东西成列,南北成行。在2008年发掘的有限面积内东西16列,最长的一列已有20多座墓葬被发掘。每列方向与个墓方向基本一致,个别列数之间有加列的现象。从我们发掘的情况看,原始地表可能有墓上标志并做了整体规划,但现存只有个别墓葬竖立大石块作墓上标志的迹象。每列内相邻个墓之间一般不存在相互叠压打破关系,只有相邻列两列之间加塞的个别竖穴偏室墓和小型的竖穴墓存在相互叠压打破现象,但这种现象的比例非常低。 此次发掘范围内共发现寺洼墓葬3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与齐家墓葬一致,呈东南—西北向,其中M181面积较大,有生土二层台和“井”字形木棺,并且与相邻的齐家墓葬有打破关系。             齐家墓葬共出土随葬品2600余件(组),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及金饰器。其中陶器2000余件,陶色以泥质橙黄陶和黑褐陶为主,器物表面除素面者外,少数器物表面刷一层橘红色陶衣或施红彩,纹饰有细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弦纹、刻划纹等,有个别器物在腹部刻划动物形象,有龟、蛇、羊、鹿等。器形有罐、豆、盆、瓮、瓶、斝、碗、壶、器盖、陶球等,其中罐类占大多数,有单大耳高领罐、双大耳高领罐、单耳罐、双小耳罐、侈口罐、长颈罐、高领折肩双耳罐、高领圆肩双耳罐,夹砂陶陶色主要为灰褐色,器形以深腹侈口罐为主。也有零星彩陶罐。石器110余件,器形有磨石、研磨器、斧、凿、磨棒、权杖头、壁及制陶工具等。骨器约270件(组),器形有骨柄石刃刀、匕、铲、锥、针、签、釧、管、环等。铜器近100件(组),器形有刀、颈饰、耳环、泡、管、环、珠及其它饰件等。金器2件,均为耳饰。             在洮河流域发现如此大规模齐家文化的公共墓地到目前为止尚属首次,为齐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并为研究齐家文化的葬俗葬制、社会结构、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关系等长期以来考古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